量子力学-阅读注解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11428180

普朗克辐射公式

普朗克辐射公式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用于描述黑体辐射的能谱分布。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并完全辐射所有频率的电磁辐射。

普朗克辐射公式表示为:

1707189857740

其中:

  • B(λ,T) 是单位面积、单位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量密度(辐射亮度);
  • λ 是波长;
  • T 是绝对温度;
  • h 是普朗克常数,约为 6.626×10^−34 J·s;
  • c 是光速,约为 3.00×10^8 m/s;
  • k 是玻尔兹曼常数,约为 1.38×10^−23 J/K。

这个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的实验数据,并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奠定了量子理论的基础。

黑体辐射实验

黑体辐射实验是为了验证黑体辐射的普朗克辐射公式而进行的实验。马克斯·普朗克在提出这个公式之前,人们对黑体辐射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普朗克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量子理论,以解释黑体辐射现象。

黑体辐射实验的关键观察是通过测量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能够吸收所有入射的电磁辐射,并以最大效率辐射出来。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验证普朗克辐射公式,这个公式描述了黑体辐射的能谱分布。

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使用光谱仪等仪器测量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的光谱。他们观察到,通过普朗克辐射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光谱与实际测量的光谱非常吻合,特别是在短波长和高温度的情况下。

这个实验证实了普朗克的理论,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爱因斯坦和玻尔等科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一部分。黑体辐射实验为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现象提供了关键的实验证据。

卢梅卡做的黑体辐射实验

卢梅卡(Ludwik Silberstein,1872年 - 1948年)并非以黑体辐射实验而闻名。卢梅卡是波兰裔犹太人,他是一位在犹太人社群和英国科学界都活跃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相对论和电磁学领域。

黑体辐射实验主要是由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并且在后来的实验中由其他科学家如维恩、斯特恩等进行了验证。这些实验主要集中在测量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用于验证普朗克的辐射公式,而卢梅卡并未以这方面的实验成果而闻名。

卢梅卡的研究主要涉及相对论、电磁学、引力等领域,而不是与黑体辐射实验直接相关的热力学和量子物理问题。

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电磁波的能量在经典电磁理论中被认为是连续的,符合经典电磁场的传统观点。然而,在量子物理学中,特别是在光量子论方面,电磁波的能量是以量子的形式存在的。这就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光子是电磁辐射的量子。

根据光量子论,电磁波以离散的能量量子形式传播。这是由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即能量的量子化。光子的能量 E 与其频率 ν 之间的关系由普朗克常数 h 决定,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E=hν

这个关系表明,光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且与其频率成正比。因此,在量子物理学中,电磁波的能量是以不连续的、离散的形式存在的。

这个概念在解释一些光学现象,特别是与光电效应相关的实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某些物质表面时,会使该物质发射电子的现象。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证据,证实了光的量子性质,并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光电效应的一些主要特征包括:

  1. 光电流产生: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或其他适当材料时,会引起电子的发射。这些电子形成的电流被称为光电流。
  2. 无延迟: 光电效应的观察发现,光电子的发射是立即发生的,而不是有一个延迟时间。这与光的波动模型不同,因为光波在照射物体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能量传递给电子。
  3. 光电子能量与频率关系: 实验证明,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这与光的波动模型的预期相矛盾,但可以通过量子理论的光子概念解释。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光电效应理论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他假设光是由一系列离散的能量量子组成的,这些光子的能量由普朗克常数 h 乘以光的频率 ν 决定。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同时也支持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光电效应对于建立量子力学和理解光的粒子性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波是由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在1924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粒子,特别是电子,不仅具有粒子特性,还具有波动特性。

德布罗意提出的关键思想是,对于任何具有动量 p 的粒子,都可以与一个波长 λ 相关联,这个波长由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给出:

λ=**p/h

其中,h 是普朗克常数,p 是粒子的动量。

这个概念是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一,表明微观粒子,如电子,不仅可以像粒子一样呈现,还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的概念在双缝干涉实验等实验证据中得到验证,进一步支持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德布罗意的这一理论对于解释电子在原子中的行为、电子的波动性质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深刻地改变了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玻尔模型

玻尔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用于描述氢原子的结构和光谱。这个模型是早期量子理论的里程碑之一,为解释氢原子光谱线提供了成功的模型,虽然后来的量子力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以下是玻尔模型的主要假设和特征:

1707200825047

尽管玻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现象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仍然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多电子原子和更复杂的原子结构。随后,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玻尔模型被量子力学所取代,后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原子的行为。

粒子自旋

粒子自旋是粒子的一种内禀性质,与传统的经典自旋不同,它是一种纯粹的量子性质,不能直观地与经典的旋转相对应。自旋是标志着粒子旋转不变性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粒子实际上在旋转。

以下是有关粒子自旋的一些重要概念:

1707200841972

粒子自旋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构建量子场论模型都至关重要。

反常塞曼效应

反常塞曼效应是指在原子光谱中,观察到的塞曼效应的一种特殊情况。通常,塞曼效应是指原子发射光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分裂,分裂成为多个组分。而在反常塞曼效应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传统塞曼效应规律的现象。

主要的特征和原因包括:

  1. 磁场依赖性: 反常塞曼效应的观察显示,光谱线的分裂在弱磁场下会逐渐增加,而在更强磁场下又会减少。这与传统的塞曼效应中,分裂的线数在任何磁场下都是增加的不同。
  2. 磁量子数不守恒: 传统的塞曼效应中,分裂的光谱线对应于不同的磁量子数。而在反常塞曼效应中,观察到某些光谱线对应的磁量子数并不是连续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磁量子数不守恒”。
  3. 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反常塞曼效应的产生与电子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有关。电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角动量的不守恒,从而影响分裂的光谱线。
  4. 复杂性: 反常塞曼效应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通常需要量子力学的框架来解释。这涉及到电子的自旋、轨道角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常塞曼效应的研究为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电子相互作用以及在外磁场下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由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在1925年提出。该原理描述了相同类型的费米子(一类具有半整数自旋的粒子,如电子、质子和中子)不能占据相同的量子态。具体而言,对于一个给定的量子系统,不同费米子不能完全相同,其自旋、位置和动量等性质不能完全相等。

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要点包括:

  1. 相同自旋态排斥: 泡利不相容原理阐述了相同自旋的费米子不能同时处于完全相同的量子态。这也被称为自旋-统计定理,它导致了费米子的排斥性质。
  2. 费米子: 泡利不相容原理仅适用于费米子,而不适用于玻色子。费米子和玻色子是两种基本的量子粒子统计分类,费米子具有半整数自旋,而玻色子具有整数自旋。
  3. Pauli不相容原理的表述: 泡利不相容原理可以用以下简明的表述:在一个给定的量子系统中,任何两个费米子不能同时具有相同的全部量子数。这包括自旋、位置、动量等。
  4. 原子结构: 泡利不相容原理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解释了为什么原子的不同电子层能够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以及为什么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方式是有规律的。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量子力学中是非常基础的原理,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至关重要。这个原理也为电子结构、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方程之一,描述了微观粒子,如电子,随时间的演化。这个方程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于1925年提出的。薛定谔方程对于预测和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的演变非常重要。

1707200870593

这是描述单粒子体系的时间-依赖薛定谔方程。当势能函数 �(�,�)V(r,t) 不显式依赖于时间时,可以引入薛定谔方程的时间-独立(time-independent)形式:

1707200893637

其中,E 是粒子的总能量。这个方程通常被用来求解粒子在给定势场中的能量本征态和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描述微观世界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物理情境,如高速运动的粒子或强磁场中的粒子,可能需要考虑相对论性或量子电动力学的效应。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由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阐述了在对一粒子的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时,同一时刻对于与该物理量共轭的另一物理量的测量精度存在固有的限制,即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粒子的共轭变量。这两个共轭变量可以是位置和动量、能量和时间等。

数学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可以表述为:

1707200925238

其中:

1707200913501

同样,对于能量 E 和时间 t 的不确定度,不确定性原理表述为:

1707200937535

这意味着,在任何测量中,我们不能同时无限精确地测量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能量和时间。

这一原理的提出彻底改变了对物理世界的看法,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统计性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对于解释微观世界的性质以及量子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原理强调了我们对于微观领域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粒子在极小尺度上的行为表现出的统计性质。

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是由约翰·贝尔(John Bell)于1964年提出的,用于测试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这个不等式涉及到关于量子纠缠的两个或多个粒子的测量,以检验是否存在“隐藏变量”理论可以解释所有观察到的现象。

贝尔不等式的最简单形式涉及两个量子系统(粒子)的测量结果。设 AB 分别表示两个测量,每个测量都有两个可能的结果(例如,用自旋+或−表示)。贝尔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17072009640712

其中 P 是事件的概率,a,a,b,b 是可能的测量结果。这个不等式基于对局域实在论(Local Realism)的假设,即存在一些“隐藏变量”,这些变量决定了测量结果,并且信息的传递速度不能超过光速。

然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预测,即一些量子态的测量结果不能通过任何局域实在论的理论解释。这表明量子纠缠现象涉及到超越局域实在论的非局域性质。

实验证验证了贝尔不等式,表明在某些量子纠缠的情况下,存在量子态之间的非局域性。这对于理解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量子纠缠的性质非常重要。这也与贝尔不等式实验证据的结果一致,表明存在某种形式的非局域性,挑战了局域实在论的观点。

量子力学概率波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或称概率波)是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数学函数。波函数通常用符号 ΨΨ 表示,它的模的平方 ∣Ψ∣2**∣Ψ**∣2 对应了粒子在空间中的概率密度分布。这种概率波的性质反映了量子力学中的波动-粒子二象性。

1707201028881

波函数的概念在量子力学中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它提供了一种数学形式来描述粒子的量子态,同时也为物理量的测量提供了概率性的预测。不同波函数对应不同的量子态,而波函数的演化则描述了量子系统随时间的演变。波函数的解释涉及到波动-粒子二象性,即粒子既有粒子性质,又有波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