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之后,在空窗期了解了有关资本主义异化的一些知识,这使得我在重新找工作的时候有一点犹豫:我重新找工作不就又陷入了之前的循环吗?工作-异化-厌恶-离职。
人的本质是劳动,也是在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资本又会异化掉劳动,这里面有许多矛盾:劳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剥削、努力工作才能上升-资本为了维持剥削不会让下面的人上升、工作越努力-工作内容越多-工作越多越容易出错、资本贪得无厌-无产阶级与资本不对等的地位等等。
这里面有太多的矛盾,搞得我不禁头疼。
其主要矛盾:自我实现需求与异化劳动的矛盾。
首先,什么是我的自我实现需求?
其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想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我喜欢浪漫和美好,喜欢整洁和规律,喜欢稳定和安静,当然这些在我之前的工作里我也可以做到(当然,除了房子小了一点,我实现的差不多了),毕竟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其二,对自我价值的满足。就像打游戏多少会在乎一下排名,搞学习也会关注自己的成绩,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我还记得小学老师对我的评语说我自尊心很强🤣,不过我也不是那种特别在乎排名的人(可能也是这样,导致一直都是中等偏上吧)。所以在之前那份工作中,我希望我是一个好的手下,当然我也成为了一个好的手下(实验室绝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我独立来做,我也能做好),但是最后领导伤了我的自尊,所以我离开了。但也是这次才让我看清:在资本体系下,劳动成果并不是属于我自己,对于领导,要的只是能一直做事的人而不是我,我平常做的所有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具象的事情,他们看不到我在一件事情里花的时间,看不到我在项目里花的心血,汇报的时候只是他们的几页PPT,所以做多做少他们都不在乎,但是越是认真做事情,事情就越多,做的越好下次就都给你做,可是一旦出了问题或是他们那天不高兴,乐于付出的你和没干活的同事在他们眼里是一样的,甚至可能更差,因为不干活的可能不好管教,但你肯定是个善茬。
其三,他人对我的期望。其实主要就是父母,无非就是车子房子妹子娃子票子,但是对于我这种草根,这些东西我真的不敢奢望。我自认为我是比较孝顺的人,我确实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这些东西压力是真的大啊,不过我还年轻,我想试试,虽然对这些东西需求不高,但是有了我也不介意。
那对于这个矛盾我又能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几乎是个死局,所以导致我这两天思考地头疼也想不到比较干脆的解决办法,但是恍惚间想到了书中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对啊!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矛盾,但是并不是一定要解决这个矛盾,而是要正视这个矛盾,不必为了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焦虑。
通过思考,我想到了两条路。
- 知足常乐,念头通达。
 
放弃其三,对于这个所谓的期望,其实也是资本强加于个人以及父母的传统价值观,对我个人而言需求并不大。
一旦放弃其三,其二的需求可以在工作之外实现,找个比较轻松的/热爱的工作做好本分,多的一概不管,不努力不负责,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生活,这样是我能想到的唯一解决的办法。
- 开卷呗
 
坚持努力,虽说希望渺茫,但也不是没有希望是么?万一成功了呢?就可以兼顾。
所以我现在趁着我年轻,我想在方法2上多花点时间、尝试一下,万一不成功,就使用方法1,结束这场循环。
我想找个
同时,我把问题抛给了Deepseek,他的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
问题:
在毕业之后的两年工作时间中,我发现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从满腔热血慢慢变得麻木,最后发展成难以忍受。我认为不仅仅是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这些原因,我认为即使在新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仍然会讨厌新的工作;貌似讨厌的不是做什么工作,而是讨厌“工作”这件事。
而且我不认为是懒惰在影响我,相反我在过去两年里工作属于特别积极的那种,但我讨厌的是一种感觉:我做的所有工作貌似都不重要,我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我做的成果也并不属于我,我提出的想法不会有下文,我并不会因为我的努力而升职加薪,我只是一颗随时可以替代的螺丝钉。就像上学的时候有时会特别讨厌读书一样,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只为了那提升不上去的成绩,看不到希望人就容易失望,而工作不比读书,甚至无法量化,所以这种“无意义感”被更加放大,甚至发展成窒息的绝望。
如今重新找工作,但因为之前了解了许多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发现自己如何也跳不出给别人打工的命运,这使得我在找新工作的心动上没有动力,请分析一下我犹豫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Deepseek:
你的困境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异化问题 ,而你的犹豫本质上是由多重矛盾交织构成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结合你描述的具体情境,分析这些矛盾的结构与根源:
一、主要矛盾:劳动者的自我实现需求与异化劳动之间的矛盾(对抗性矛盾)
这是你困境的核心矛盾,属于 人与制度的根本性对立 :
- 你的需求 :渴望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性、意义感、对劳动成果的掌控权、社会认同);
 - 现实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将劳动异化为 商品 ,劳动者被迫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
 - 你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成果不属于我”);
 - 你的创造力被流程化分工压制(“想法没有下文”);
 - 你的劳动价值被简化为"维持系统运转"(“螺丝钉感”);
 - 你的劳动时间被资本量化剥削(“无法量化但被迫重复”)。
 - 矛盾本质 :你作为"人"的主体性(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与资本将人"物化"(劳动力商品)之间的对抗。
 二、次要矛盾:认知觉醒与制度性无力感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这是主要矛盾衍生出的精神困境:
- 你的认知 :已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异化机制(“了解剥削本质”);
 - 现实局限 :
 - 个体难以脱离雇佣劳动制度(“跳不出打工命运”);
 - 反抗需要集体行动,但原子化的劳动者缺乏组织力量;
 - 生存压力迫使你继续参与异化劳动(“不得不找工作”)。
 - 矛盾表现 :清醒的痛苦——你既无法回归麻木(认知觉醒),又暂时找不到突围路径(结构性束缚)。
 三、其他矛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加剧了主要矛盾的尖锐性:
- “成功学叙事"与劳动价值剥夺的矛盾
 
- 社会宣扬"奋斗改变命运”,但你的努力被系统性地转化为资本利润(“努力不带来升职加薪”);
 - 绩效考核制造虚假的"进步幻觉",实则掩盖剥削本质(类似"成绩无法提升"的学业困境)。
 
- 消费主义诱惑与劳动意义空洞化的矛盾
 
- 资本用消费补偿劳动者的异化(“工资购买快乐”),但这无法填补劳动过程中丧失的主体性;
 - 你越是看透这种补偿机制的虚伪(“无意义感放大”),越难以用消费麻痹自我。
 
- 个人主义神话与阶级处境的矛盾
 
- 主流意识形态鼓吹"个人选择自由",但你的困境证明:在阶级结构固化下,个体选择空间极其有限(“换工作仍会厌恶”);
 - 这种矛盾导致自我归因的焦虑(怀疑自己"不够优秀"),而实质是系统性压迫。
 四、矛盾的解决方向:从个人挣扎到阶级意识
你的犹豫本质上是个体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遍困境。要突破这种困境,需理解矛盾的性质并寻找实践路径:
1. 对主要矛盾的策略:在对抗中寻找突破口
- 短期妥协 : 选择异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工作(如公益性岗位、合作社企业),或争取劳动过程中的"有限自主权"(如远程办公、弹性时间);
 - 长期斗争 : 参与劳工权益组织,通过集体行动争取缩短工时、提高福利,为更多人争取摆脱异化的空间;
 - 意识建构 : 将个人痛苦转化为阶级分析,认识到这不是"个人失败",而是制度性压迫的结果。
 2. 对次要矛盾的策略:重构劳动意义
- 在系统夹缝中创造"非商品化劳动" : 发展不依赖资本评价体系的技能(如艺术创作、知识共享);
 - 建立劳动互助网络 : 与志同道合者形成小型共同体,通过技能交换、合作项目体验非异化劳动;
 - 实践"人的复归" : 即使在被异化的雇佣劳动中,也可刻意寻找创造性环节(如优化流程、帮助同事),重建对劳动过程的掌控感。
 3. 对意识形态矛盾的策略:抵抗资本的精神殖民
- 解构"奋斗-消费"的循环 : 主动降低消费欲望,减少对工资的依赖,削弱资本对你的控制力;
 - 拒绝绩效主义自我规训 : 区分"为生存所需的工作表现"与"被资本植入的成功焦虑",保护精神世界的独立性;
 - 用阶级视角替代个人主义叙事 : 将个人困境置于劳动者整体处境中理解,避免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五、关键提醒:警惕两种极端倾向
- 盲目激进主义 : 试图立即彻底脱离资本主义体系(如隐居、极端抵制),可能因脱离现实条件而加剧困境;
 - 消极虚无主义 : 认为"一切无意义"而放弃抵抗,实质是向异化机制的投降。
 总结:你的犹豫是觉醒的阵痛
你的痛苦源于 看到了系统的荒诞性却又暂时无力改变 ,这种矛盾恰恰是进步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从未承诺个体能单独战胜异化,但指出:
- 当足够多的劳动者意识到自身处境,阶级意识将凝聚为改变制度的力量;
 - 在此过程中,每个觉醒的个体都可以通过 日常生活实践 (如拒绝内卷、传播批判思想)削弱资本的统治基础。
 你的犹豫不是软弱,而是新生的开始——它标志着旧意识形态牢笼的裂缝,光正在透入。
—— 2025.04.24 完